立足社區的田野和歷史,扎實推進社區發展理論的構建
——202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變遷視野下的社區發展”論壇簡述
圖1 西南政法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們為論壇設計的主題背景
2021年7月18日,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變遷視野下的社區發展”論壇在四川外國語大學成功舉辦。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社區發展研究室主辦,由西南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協辦。
中國社會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社區是社會學主要概念之一,社區類型、結構功能、發展環境經歷巨大變化。社區相關議題被廣泛關注,但仍有很多拓展空間。論壇征稿以來,獲得了廣泛關注,投稿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師、博士生、碩士生和優秀本科生。論壇征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江西社會科學院、南京工程學院、云南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東交通大學、貴州師范學院、東北林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5篇論文。根據內容,論壇分設了社區發展理論、社區組織研究、社區空間變遷、民族與文化社區研究四個單元,包含若干具有創新意涵、資料翔實的優秀論文。
論壇主持人沈紅研究員致開幕詞,感謝大家支持論壇,邀請三十位師生前來分享對于社區發展問題的思考。社區研究是一個激發社會學想象力的場域。社區是有生命的,中國的社區在迅速發展和分化、蛻變、重組。我們這些人正在記錄著社區的變遷,這次論壇收到的論文區位分布廣泛、主體多樣。通過論壇共同分享和探討社區研究的心得,與未來的共同體一起成長。西南政法大學社會學系劉莉副教授致辭希望通過論壇互相激發學術思考,讓大家都有所收獲。
本次論壇分為四個單元進行,第一單元主題為“社區組織研究”。
社會學家秉承老一輩開創的“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究社會變遷規律以改善社會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理念,社區發展研究一直以行動為導向。自下而上軌道的起點何在?一般性中介效應的組織載體、社會力量和制度安排又為何?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肖林副研究員的研究《“新清河實驗”與社會學干預的中介效應——基于“雙軌政治”的思考》指出,新清河實驗源自中國社會學燕京學派的傳統。該篇論文對從燕京學派到清華師生一脈相承的學術傳統進行了系統梳理。通過分析知識分子知行結合的實踐轉向,深入探究知識與權力關系。作者把社會學干預稱為“社會學的行動力”,提出學者參與基層治理有助于民意表達,促進社區資本培育和主體間關系改善。
作為自治主體的社區和作為基層行政力量的社區始終面臨張力。江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平欲曉副研究員的論文《轉向日常生活的社區治理:基于南昌市西湖區社區治理分析》以日常生活理論視角,分析西湖區社區治理實踐,主張社區治理以群眾日常生活為導向,實現社區認同感、歸屬感的雙提升。張譯文博士(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的研究《社區雙重賦能:居委會治理轉型路徑研究——基于東北H市新牧社區的調研》發現,由社區居委會派生的新牧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實踐呈現了居委會治理轉型的路徑探索,體現出政府部門和社會專業力量的雙重賦能。
社會工作組織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西南政法大學劉莉副教授和劉倓麟同學的研究《無責而有責: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背景下社區工作者的身份解碼》考察社區工作者和街道之間的勞動糾紛案例,發現在類市場意義的勞動關系下,社區工作者在經濟-社會、政治和關系網絡上對政府的制度性依賴,減弱了社區工作者作為職業身份的面向。東北林業大學楊曉航同學的《社會工作推進社區韌性建設的實踐路徑研究》,認為將社會工作專業理念與方法引入韌性社區建設,可提升社區的自我組織、自我調適和自我恢復的能力,共同應對危機型公共衛生事件的挑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韋春玲同學的研究《以空間權力均衡視角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困境及破解之道》,關注基層空間生產中權力失衡和運作偏差,原因在于社會資本存量匱乏下的整合權力缺失。
圖2 論壇第一、第二單元與會學者合影
本單元研究有新的研究視角、新的概念和啟發性的意見。評議專家鄧燕華教授(南京大學)認為上述研究兼具理論與行動研究。社區研究需要更加關注行動的經驗研究,對“去行政化”的判斷有待商榷。日常生活轉向是非常有潛力的方向,但是理論維度需要加以區分。學者的介入效應非常重要,同時需要引入歷史的視角,如闡釋不同時代學者的研究以及居民的認知。評議專家李凌靜副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指出,社區治理過程中,秩序與自由始終存在張力。這些研究啟發我們,如何能夠把學術話語、社會話語、政治話語進行轉化。同時應該關注社區發展研究中,弱勢群體困境以及破局的行動。
第二單元主題為“社區空間變遷”。
空間社會學研究以其嶄新視野迅速發展,其理論視野則廣闊地展開于地理空間、社會空間、網絡空間和表象空間的四個維度及其緊密聯系中。社區空間變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辛文娟副教授的研究《從7個大院到1個社區:寧夏老工業單位生活區空間重組與交流重構》關注交流何以在不同空間重構的議題,L社區空間重組的過程中,底層居民靈活利用甚至改造中的各種交流空間,建立重疊多樣的社會關系紐帶,鞏固并拓展了老單位的社交網絡,形成了強烈的社區歸屬感。
鄉村的社會空間重構一直吸引社會學者的關注,劇烈變遷的鄉村空間場域中的慣習、身體圖式、實踐感等成為研究的主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生王莎莎同學的研究《文化拓撲學視野下的空間變化:村莊的凋敝與重構》,運用文化拓撲學的理論視角,具體分析農民進城和返鄉過程如何重構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生態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劉海霞助理研究員的論文《社區公共空間變遷:宗教、教育、文化旅游》,以家鄉的扁鵲廟為研究對象,思考作為村落的公共空間,隱喻的村落歷史記憶與傳承,呈現村民對當下生活秩序的認知與適應策略。
云南農業大學杜發春教授在多次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分析青海長江源村的貧困狀況和致貧原因,重點探討長江源村生態移民搬遷14年來“從游牧到定居、從雪山到城市、從牧民到市民、從牧場找市場”所發生的變遷及其實現穩定脫貧的動力機制。長江源村是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搬遷的成功案例。牧民的生計轉型和脫貧動力,需要在實用策略上與生態政策補獎、發展集體經濟、自主創業、集體創業、發展特色產業和民族文化產業等聯系起來。
沈紅研究員進行評議,她認為老工業社區底層居民通過趣緣構建社區交往網絡過程,需要與大社會變遷歷史結合,深入探究老工業區人才、人口流失歷史過程。民間的傳統文化空間研究需要關注,在社會變遷中民間信仰如何以另一種形式重新綻放,扎根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如“拓撲學”等來研究社會科學的問題,還需要厘清兩種不同理論范式的研究以及結合點。
張志鵬教授認為,社區空間的研究中,概念需要更加謹慎使用,如宗教與民間信仰并不等同。應當細致地考察正式和非正式社會組織的空間行動,細致考察居民的空間流動與實踐過程。
第三單元主題為“社區理論問題”。
社區理論發端于西方,常見有兩個社區定義,即“一種關系類型”和“一種地域社會”,中國的社區實踐與理論建構,對于提升中國社區理論研究的學使命感,促使中國社會學本土化具有重要意義。
李曉壯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論文《中國社區研究譜系論》,回溯中國社會學者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的社區研究,提出社區研究在中國逐步建構形成“部落—鄉村-市鎮-縣域-都市”的完整譜系,早期社區研究對象的微觀性、個體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單一性等方面受到的質疑隨著社區研究邊界的拓展以及社區研究譜系的形成也可以得到有效回應。
南京工程學院張志鵬教授的研究《聚焦正當秩序的社區發展之路:對中鎮、翟城村和江村的比較分析》通過對經典型研究中的中鎮、翟城村和江村三個城鄉社區的比較分析,發現三個社區都面臨著工業化帶來的變化和挑戰,所不同的是,各社區在傳統共同體基礎上建立正當秩序的能力。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劉世陽同學、鄧燕華教授的研究《公共危機的意外結果:社會團結、動員結構與社區組織籌建》,分析新冠疫情期間社區籌建業委會過程,探討了公共危機的潛功能,強調了意外的動員結構對集體行動的作用,豐富了已有的集體行動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發展系博士生劉慧麗同學的論文《空間秩序與身份生產:特殊貧困村民的身份建構研究》,是針對貴州、云南特殊貧困村落進行的比較案例研究。研究發現:疾病防控體系變遷中的空間治理技術,對麻風患者的生命進行分類、干預、矯正,具有再生、重生和肯定性的力量,空間邏輯線索在特定貧困群體的社區身份生產中起到關鍵作用。論文基于大量第一手田野資料,作者為完成田野工作不畏艱險困苦。
圖3 論壇第三、第四單元與會學者合影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朱戈同學的論文《公共生活與城市情感形成路徑——以青島市足球迷群體為例》,以青島市足球迷群體的活動為案例,回應城市社會學中對于城市性與城市情感關注的缺失,總結出城市公共生活中城市情感形成的三條路徑,即組織、空間與符號。朱戈同學是論壇邀請的唯一本科生作者,也是年齡最小的與會者。
評議專家戴建中研究員(北京社會科學院)對上述研究做出評議,首先災難下的社區變遷研究很有意義,日?;纳鐓^和災難時的社區如何定義社區的邊界(地域邊界,人的邊界,文化邊界)如何界定,災難時的社區狀態能否延續到災難之后?如何進行常態化建設城市情感和共同體的研究與休閑方式、家庭模式、生產方式等各方面的轉變息息相關。社區秩序的研究需要關注秩序建立背后的社區功能的變遷。肖林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認為需要厘清城市社區研究中城市社區的個性而不是城市性;社會動員機制的研究中,需要注意新冠疫情與維權有著根本的不同。
圖4 論壇論文的社區分布。帕克米拉繪
第四單元論文主題為“民族與文化社區”。
中國大多數民族社區遭遇現代性與全球化雙重壓力,社區如何參與和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界的重要議題。
西南政法大學社會學系教師李春南的研究《民族社區發展中文化主體性建構——來自云南生基苗寨百年發展經驗》關注民族社區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持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主體性。通過梳理云南生基苗寨百年的遷徙、定居及現代化歷程,提出社區文化主體性的生成依賴主動融入現代國家體系而生成的文化身份認同,教育和社會流動推動本土社區精英的文化自覺的產生;社區組織間的合作與制衡關系,推動社區文化主體性再生產。云南農業大學教師竇薇的論文《以何為生:云南扶貧移民藏區婦女生計變遷與社會適應研究——以香格里拉市康珠家園雅瑞安和社區移民搬遷婦女為例》,探討少數民族婦女從傳統農牧經濟向務工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所面臨生計適應困境。
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成霄峰的研究《農村公共事務自主治理研究——以云南諾村社區保護地為例》,分析由少數民族村民和環境保護組織基于當地的“人地關系”而開展的實踐,作者認為生態利益的激勵能夠促發諾村的理性行動,但不足以保證村民自主治理的持續與務實。諾村的社區保護是在外部激勵的同時自主開展的制度與規范建設過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發展系博士生帕克米拉的論文以《流動性視角下新疆農牧交錯區的村莊》為題,嘗試用流動性的視角去勾勒瓊庫什臺變遷背后的社區發展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發展系博士生黨壘的論文《傳統村落變遷中的組織問題與村民行動》,探討村落變遷中村落組織的演變與村民行動過程,并將傳統村落變遷視為一種組織的變遷與“人”的再組織過程,進而探討村落變遷的意義、條件及可能的形式。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學院教師譚斯穎的研究《從“拒絕文明”到“文明上山”:羌族生存策略的轉變》通過對羌族的社會變遷的考察發現山地族群的原生態文化不可避免會被現代文明所同化。
圖5 社會變遷視野下的社區發展研究論壇主辦方與協辦方合影
劉秀秀副研究員(北京市委黨?!缎乱曇啊肪庉嫴浚┰u議認為,文化主體性概念令人印象深刻,需要進一步討論自費孝通的文化概念如何轉化的?如何從發展實踐轉向文化自覺的過程?當用中國少數民族社區的行動與斯科特提出的贊米亞區域對比時,需要厘清政治結構、歷史和宗教等方面構建起來的逃避機制的異同。
論壇各個單元論文發表完成之后,沈紅研究員與與會師生分享了社區研究方法上的一些思考。社區研究的基礎是扎實的田野工作,社區研究是動態建構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學者不斷反思自己與田野是什么關系、如何處理這些關系,田野觀察的困惑如何轉化為公眾議題,如何從主體間中找到公共性。社區研究要破除“社會巫術”,警惕借用科學的手段來遮蔽生活現實,理解被訪者的生活邏輯,尤其需要傾聽和挖掘那些沉默者的聲音。在社區研究中,關注個體生命式、不同個體間的共同事件記憶,回到歷史發生地激活社區記憶。
本屆分論壇共收到論文35篇,會議論文研究的社區在地理空間上分布廣泛,類型豐富,涉及民族社區和村莊變遷;社區記憶與口述史;互聯網和在線社區研究;社區組織與自組織研究;社區發展理論問題;社區流動性研究;家庭、親緣與社區變遷;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等。本次論壇論文主題兼具理論與實踐意義,很多研究對未來城鄉社區治理富有啟發性。
本論壇獲得2021年度中國社會學會年會優秀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