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十四五時期中國社會發展與社會治理”國際研討會在線上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靈桂,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新加坡駐華大使呂德耀、新加坡國立大學常務副校長陳祖翰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主持開幕式。
王靈桂表示,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新紀元,拉開了中國人民邁向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時代大幕。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就在于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就在于堅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獨立自主的國家治理道路。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中國的社會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和應急管理建設不斷加強,基層社區服務管理有序推進,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人民群眾滿意度穩步上升,安全感不斷增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最讓人放心的大國。
王靈桂指出,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之所以成績斐然,主要經驗有:一是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從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等方面綜合施策;二是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三是健全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完善城鄉治理體系,大力開展家風、鄉風建設,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風尚。
洪小勇談到,發展是硬道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長期的國家發展與建設事業中得出的寶貴經驗?;仡欉^去的一百年,中國能夠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同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不懈奮斗目標的執政理念密不可分。開放合作、共同發展是中新關系的鮮明底色。兩國關系的歷程就是與時俱進對接發展戰略的歷程。面對疫情后經濟發展的艱巨任務以及國際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中方愿同新方一道,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歡迎新方積極參與中國“十四五”發展建設,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探討開展更多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化各領域合作。
呂德耀在發言中表示,新中建交30多年來,雙邊關系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取得實質性、寬領域的發展。新中兩國既有政府間合作項目,也有多個地方合作機制。雙方合作項目遍布中國各地,取得豐碩成果。當前,新中兩國都面臨著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挑戰,希望此次研討會為中新兩國推進經濟和社會治理貢獻智慧,希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能夠繼續推進科研合作,為兩國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陳祖翰表示,中新雙方可以分享并借鑒兩國在發展教育、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方面的經驗。希望今后雙方進一步鞏固合作,將雙方合作關系發展到更高水平。
張翼在題為“‘十四五’規劃與中國未來的現代化趨勢”的演講中表示,中國實現現代化發展路徑是通過科技發展創造新生產動能,通過生產動能創新配置高質量就業崗位,通過高質量就業崗位的創新提升就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培育中等收入群體,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與會專家圍繞實現現代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