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哲學是一個新興范式,關于領導哲學的性質,目前學術界還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領導活動的出現,領導哲學就一直存在。關于領導哲學的性質,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從領導學的角度出發看待領導哲學。這種觀點認為領導哲學首先應該是領導學,主張領導哲學是領導學的分支學科,對領導學基本理論的研究是領導哲學的任務,表現為一種“領導——哲學”的研究思路,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以領導理論為基礎,從具體的領導理論中抽象出哲學問題,從而走向抽象的領導哲學;其二,以領導實踐為基礎,總結概括出能夠指導領導實踐的一般領導哲學。其次,從哲學的角度出發看待領導哲學。這種觀點認為領導哲學首先應該是哲學,領導哲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屬于部門哲學,應當從哲學的視角去研究領導,強調關于領導終極問題的追問,表現為一種“哲學——領導”的研究思路,具體包括四個方面。其一,通過對現有的領導理論和領導經驗的反思,總結出對與錯,從而實現理論躍遷;其二,通過哲學所具有的指導功能,指導領導主體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其三,運用哲學的思辨思維,全面分析現代領導問題;其四,通過哲學的追問本性,將人納入領導的終極關懷。最后,從交叉學的視角出發看待領導哲學。這種觀點將領導過程中的理論問題或實踐問題作為領導學與哲學共同研究的對象,這樣的領導哲學被理解為邊緣學科,表現為“領導與哲學交叉”的研究思路,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主要研究領導和哲學都難以回避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突出出來,成為領導哲學的研究對象;其二,以某個哲學家或哲學派別的領導思想為研究內容,將領導哲學分為各個派別。綜上所述,本人認為領導哲學首先是哲學,領導過程是領導哲學的基礎和素材,要運用哲學的思維看待領導問題,分析領導行為現象,評價領導思想?!邦I導哲學屬于哲學范疇,它不是領導學和哲學的簡單簡單相加或哲學對領導學的簡單套用,它研究的是領導領域和領導實踐中最一般的本質的規律,并為領導、領導科學的順利進行、領導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領導哲學要實現通過對領導理論和領導思想進行批判反思,從而促使領導理論和領導思想的躍遷,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探尋對人的終極關懷。
前提假設在領導哲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現代性視角下借助于現代性的思想,為領導活動做出前提假設?!叭绻f20世紀60年代以來因為哲學的缺位而導致領導學研究舍棄了領導活動的前提性假設,割舍了領導行為過程的價值意涵,忽視了領導行為背后的意義解釋,那么哲學缺位所導致的領導實踐層面的后果要比理論層面的問題嚴重的多?!?在領導思想發展過程中,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設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領導理論,形成不同的領導實踐活動。首先,在前提假設的方法層面,使用了兩分法,兩分法是西方社會促進現代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產生現代性悖論的助推手之一,西方哲學以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為主題,其實是在源頭上將思維與存在兩分了,所以兩分法在領導活動中也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現代性發展過程中的主要意識形態是理性,是將人從寄希望于彼岸上帝拉回到人類自身,理性促成了人類中心主義,在領導活動中理性的發展促成了領導學成為獨立的科學。再次,現代性強調了人的主體性,每個人都是掌握自身命運的主體,人是掌控社會發展的主體,這是相對于上帝而言的,不是由上帝來掌控命運,而是由人類自身來掌控自己,人是完整人、自由人,在領導活動中對人性的假設有不同的階段,導致產生了不同的領導理論和方法。最后,現代性使人們知道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有待于使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這些規律,在領導活動中,人們通過這種確定性的前提假設,追求結果的可控性。
一、兩分法假設
泰勒在科學管理中貫穿著主體客體兩分的觀念,領導主體與領導對象是被嚴格區分的,既有作為主體的人也有作為客體的人,泰勒又在領導過程中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完全分開,計劃職能是由作為領導者的人實施的,執行職能是由作為領導對象的人來執行的,作為領導者的人才是主體,而作為被領導者的人就是客體,主客體兩分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的矛盾。繼而韋伯在理性官僚制中體現手段與目的兩分,將人作為實現效率目標的重要手段,忽視人的目的性,達到一種領導活動過程中對人的完全控制,人在領導活動中的角色就如機器上的齒輪一樣,隨著機器的運轉而運轉,完全忽略人作為目的與人本身固有的倫理道德因素的考量,這是將手段與目兩分的重要表現。西蒙運用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將事實與價值兩分,排除價值因素對事實問題的影響,他認為,事實命題是可以用邏輯實證的方法辨別真假以及其客觀的真實性,而價值命題卻無法運用方法來證明真假,所以在領導活動中,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將不能確定的無法辨別真假的價值命題排除出去,這樣就可以對領導結果進行論證與預測。由現代性發展過程中呈現的悖論以及出現的種種問題,人們開始意識到這種兩分法的弊端,人成為了馬爾庫塞所謂的“單向度的人”,到后現代階段試圖尋找使兩分中和的方式,這就是關注人本身以及價值倫理等方面在領導活動中的重要性。
從以上可以看出,兩分法假設在領導活動中起到的作用,其發展演進中包含了主體與客體兩分——手段與目的兩分——事實與價值兩分——二元中和,可以說在現代性中兩分法出現之前,世界是統一于一體的,而由兩分法產生出的二元論在發展演進后仍然要追求一種二元中和,即二者的對立統一。
二、理性化假設
現代性發展過程就是一種理性化的過程,在領導領域,也是如此?,F代性意旨下的理性包含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而在領導發展過程中人們更加推崇工具理性的發展,忽略價值理性,使理性呈現一種片面化的發展趨勢,韋伯將領導活動現代性中的工具理性假設稱為是一種去除巫魅的過程,他認為工具理性就是要排除一切其他因素的障礙和阻攔,去實現首要的目標即效率,工具理性這種理性預設模式為領導活動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形成了科學管理以及正式的組織模式,但是也產生了很大的問題,在追求科學技術、標準化、專業化、固定化、可計算可控制的過程中,使人的主體性喪失了,造成了“家園的失落”。繼而人們轉向了價值理性,希望能夠從價值理性的前提預設中找回已然喪失的東西,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公平正義是社會基本結構的首要原則,一定程度上將價值理性放在獨一無二的位置,推崇價值理性預設不僅不能完全解決上述問題,反而形成一種純形上的、偏離社會發展實踐的領導思想,不能有效的真正解決領導實際問題。我們最終要追求的就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工具理性要在價值理性的指導和引領下發揮作用,工具理性同時又是價值理性的基礎。
從以上可以看出,理性化的前提假設在領導活動中經歷工具理性——價值理性——二者融合的發展過程,而最終解決這種片面化問題的出路,還是要將二者統一,后現代的研究就是要致力于找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的方式。
三、人性假設
人性假設是領導活動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現代性使人成為自己的主人,使人成為不再受制于宗教和上帝的整體人與自由人,確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但隨著現代性在科學技術的簇擁下高歌猛進時,人自身的發展卻被片面化了,泰勒將人視為是由經濟誘因來推動的“經濟人”,因此通過科學管理理論以及計件工資制度來滿足人們的經濟需求,從而實現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的目的。在行為科學理論階段,梅奧等人意識到了“經濟人”假設的弊端,從而又導向了人性的另一個片面化假設,即“社會人”假設,雖然“社會人”假設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推動了領導理論的發展,但是其弊端在于全盤否認了“經濟人”假設??状脑诂F代領導理論時期,針對領導活動中理論流派眾多的現象,總結了“復雜人”假設,至此考慮到了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對人性產生的不同影響??梢哉f人性假設發展到這,都沒有進入到現代性意旨下的那種整體人與自由人的階段,即從人自身的發展出發,并以追求人作為主體的生活價值為目標,“經濟人”假設和“社會人”假設都是從人的動機與需要的層次出發,一個是經濟的需要,一個是社會關系的需要,復雜人是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看到了外界環境的影響。由此,威廉·大內提出Z理論,使“文化人”假設出現在領導活動中,從而相對于前面的三種人性假設觀有了一個重大的進步,即開始考慮到人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主體發展的層面。
從以上可以看出,關于人性假設的發展演進仍就追尋著整體——片面——整體的過程,由于有著歷史的發展線索蘊含其中,所以有著不同層次的遞進,最終要追求一種“整體人”與“自由人”。
四、確定性假設
在現代性的意旨下,人雖然解放了其自身,但對自然界的認識還是及其有限的,人們關于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掌握的,人們對外在環境持有一種不確定性,在領導領域也是如此,在古典時期之前,人們憑經驗進行工作和領導,面對不確定的條件和環境,人們選擇從過去工作中的經驗總結來認識領導行為,而泰勒的科學管理通過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對勞動程序進行分解、合理分配時間并使其制度化,從而試圖追求一種確定性的結果,韋伯理性官僚制模式是從組織的層面保證了這種確定性假設的發展,人們以確定性假設為基礎,通過對過程的可控制來追求結果的可控制,這是主導領導活動很長時期的思想意識,通過這種思想意識所形成的領導模式為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隨著外界環境變得紛繁復雜,領導活動中問題層出不窮,后現代理論家們開始反思這種確定性假設的合理性,他們認為領導活動更多面臨的是不確定的環境,要在其中繼續尋找確定性就是當今領導理論的難題,塔勒布認為,現代性發展過程中所追求的確定性只是人類思維的理性化的結果,它是脆弱的,而當今世界表現為一種不確定性,警醒我們要以一種不確定性的假設來認識外部世界。
從以上可以看出,人類對外界的認識歷經不確定性的假設——追求確定性假設——對不確定性的重新認識,經歷了一個循環,確定性假設充分體現了現代性中人們所追求的結果的可控制和可計算,而后現代所提倡的碎片化的思想粉碎了確定性的理想,又回復到了不確定性。
五、結論
在現代性的意旨下,領導哲學的發展依照著一種線式的邏輯思路,最后形成了黑格爾所論述的理念圓圈,這許多個圓圈構成了領導哲學這個整體。領導哲學的后現代是要將現有的宏大敘事打破,使現代社會呈現一種碎片化的狀態,就需要理論基礎和體系的支撐,將領導理論進行重新構建?!霸谂泄ぞ呃硇詫︻I導理論帶來的諸多弊病的基礎上,融通儒學與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將倫理等非權力因素推演到領導活動考察的核心地帶?!?后現代的重新建構最重要的一點要考慮領導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可以通過由線式邏輯轉變為面式邏輯的思路來實現,所有理念的圓圈都占據著不同空間的同一起點,向著同一個方向發展,這樣就形成一個“圓筒式”的整體,密不可分,這個“圓筒”可以無限大無限長,關注的因素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全面,并且這些因素的發展是與領導哲學的發展并駕齊驅的,這樣將更加關注領導的整體性,達到整體的結果,既關注領導的實效又關注人的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楊新華.領導、領導科學、領導哲學的含義辨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6(05).
胡宗仁.領導學研究的哲學回歸與價值重塑[J].領導科學,2017(14).
胡國棟,原理.后現代主義視域中德性領導理論的本土建構及運行機制[J].管理學報,2017(08).
原文載于《領導科學》2019年20期